找到相关内容5540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无为”能促和谐吗

    ,均不是指消极的无所作为。儒家讲的“格物致知”、“修齐治平”,是无所作为者不可能达到的境界;道家说的“圣人无为而无不为”,佛家主张的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”,也都强调是要有所不为而有所必为。  事实上,...”的精神来抓紧管事做事做成事。如果图清静,怕麻烦,怕担责,该抓的事不抓,该管的事不管,该做的事不做,那就无异于尸位素餐,就没有了做人为官的价值。“云从龙,风从虎,圣人作而万物睹。”圣人之作为,乃引领...

    黎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23866935.html
  • 浅谈惜福

    藕益大师曾说:“培福不如惜福。”由此可知,惜福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。 身为古代圣人。如颜回,居于陋巷,一箪食,一瓢饮,人不堪其忧,颜回不改其乐。还有近代高僧弘一大师曾说过:“我们即使有十分的福气,也只好...把惜福看的很重要,一件衣服穿几十年,一双鞋穿十多年,甚至一块洗脸毛巾也用好多年。大师是大福人,可是他却是如此惜福。纵观古之今之圣人,皆是惜福表现。 我们的福报,比起那些圣人们,可差远了。但是我们的享受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10876036.html
  • 济公和尚吃肉喝酒,我们能效仿吗——印光大师

    济公和尚吃肉喝酒,我们能效仿吗——印光大师 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,叫《世上真有菩萨吗》,其中讲到有一位菩萨示现的圣人,为了劝人戒杀吃素而大显神通,吃死的,吐活的。因其大显神通,被另一圣人所“...希望能够解除我们心中的疑惑(可参看智随法师选编的《灵岩遗旨》一书)。 圣僧示现 不可妄学 道济禅师(俗称济公),乃大神通圣人,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,故常显不思议事。其饮酒食肉者,乃遮掩其圣人之德,欲令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1376310.html
  • 论契嵩的孝道思想

    辟佛之说。为此,他针对当时的辟佛论,写了一系列文章,集成《辅教篇》一部三卷,阐明儒佛一贯的思想。契嵩认为:儒教和佛教,都是圣人之教,唯一者治世,一者出世;“治世者非儒不可,治出世非佛不可”,两者虽各有...呜呼!生我,父母也;育我,父母也,吾母又成我之道也。吴天罔极,何以报其大德!”所以益有所感,即著《孝论》一十二章,以表示自己孝思父母之心迹。同时也为“发明吾圣人大孝之奥理密意,会夫儒者之说”,使后来之学...

    业露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5266312.html
  • 龙叔之病

    圣人了!你的心有六个孔是通达的,只有一个孔不通。现在有些人把圣人的心智看作是疾病,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罢!您这种‘病’,可不是我这浅薄的医术所能治愈的!”龙叔说:“你确实是个很高明的医生。”说罢,起身...

    列子原著

    |道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2144011267.html
  • 戒律的根本

    私心,则世间法不会犯,出世间的规矩也不会犯。所以若真能实行万佛圣城所讲的六大宗旨——不争、不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妄语,则不但能在世间做一个好人,亦可为出世的圣人。世界乱的...。   我们现在研究戒律,把戒律明白了,就知道怎样做人。明白做人的本份,也就明白做圣人的本份。所以研究戒律是非常重要的。要想帮助这个世界,我们首先要不争、不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妄语,以身作则...

    宣化上人

    戒律|宣化上人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2216593257.html
  • 竹窗随笔——对境

    ],犹可沸也。其五如空,然后任其燔灼[2],体恒自如,亦不须灭,行将自灭也。初一凡夫,中属修学渐次,最后方名诸如来大圣人也。注释:[1]釜瓮:釜是一种敛口、圆底的炊器,瓮是一种陶制的盛器。[2]燔灼:...所以任你烈火怎样焚烧,空的体性永远安然无损,用不着去灭火,火势必自灭。在这五种中,第一种如凡夫,中间三种如修行佛法由浅至深的工夫渐次;最后一种才是诸佛大圣人所证的精神境界。...

    莲池大师著

    |修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0700173511.html
  • 心喻

    心无可为喻,凡喻心者,不得已而权为仿佛,非真也。试举一二,如喻心以镜,盖谓镜能照物,而物未来时,镜无将迎;物方对时,镜无憎爱;物既去时,镜无留滞。圣人之心,常寂常照,三际空寂,故喻如镜。然取...中;当物正对着镜的时候,镜不会因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;当物离开镜的时候,镜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下来。圣人的心常寂常照,寂则一尘不染,照则遍觉十方。此心既不住内,不住外,不住中间,三际空寂,而又无所不住...

    莲池大师

    |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0712223611.html
  • 佛使比丘答:佛陀的业止息了吗?

    价值。佛陀的业已完全止息——“业尽”,他超越一切业,烦恼也已荡然无余,正是这个事实成就他的德望,令他声名远播。   圣人瞿昙已成为...因为圣人瞿昙已止息所有业的消息,令当时的印度人充满仰慕(泰本巴利藏第25册,525页)。佛陀成功止息所有业的德行传到每个角落,人们对这一点非常感兴趣,现在的我们对“佛陀止息了业”...

    佛使比丘

    一问一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015911214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为何说: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第一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佛、圣人、和尚((梵语upadhyaya)受业本师) 、阿阇梨(梵语acarya)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)、僧(梵语samgha)、父、母、病人等称之为八种福田。   按其供养性质约分三种福田,何等为三?佛、圣人、僧三者称为敬田;和尚、阿阇梨、父母等四者称为恩田;病人属于悲田。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这八种人,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,所以称为福田。   在这八种福田当中,每样都非常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02412901.html